乞巧最初指什么 ‌乞巧节源于什么时代‌

乞巧最初指什么 ‌乞巧节源于什么时代‌

‌乞巧节源于什么时代‌

乞巧节,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后来的唐宋诗词中,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,唐朝王建有诗说“阑珊星斗缀珠光,七夕宫娥乞巧忙”。

乞巧最初指什么

乞巧节起源于什么朝代

乞巧节是指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也是她们祈求自己长得美丽,有一双巧手,嫁得一个如意郎君,这是女儿们的美好愿望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乞巧节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,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,故而人们称这天为“乞巧节”或“七夕节”、“女儿节”。

七夕乞巧,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后来的唐宋诗词中,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,唐朝王建有诗说“阑珊星斗缀珠光,七夕宫娥乞巧忙”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: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,宫女们各自乞巧,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,代代延续。

宋元之际,七夕乞巧相当隆重,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,世人称为乞巧市。宋罗烨、金盈之辑《醉翁谈录》说:“七夕,潘楼前买卖乞巧物。自七月一日,车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车马不通行,相次壅遏,不复得出,至夜方散。”在这里,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,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,乞巧市上车水马龙、人流如潮,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、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,车马难行,观其风情,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——春节,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。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,做些小物品赛巧,摆上些瓜果乞巧,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,各有趣味。

乞巧最初指什么

乞巧节对应的是什么人物

乞巧节及现在所说的七夕节,也叫七巧节或七姐诞,民间传说中牛郎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。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,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,故称为“”乞巧“。原本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后来这个节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,如今已成为中国的情人节,每到七夕有情人总会仰望星空祈祷爱情忠贞不渝。。

三个主人公:

牛郎:南阳城西牛家庄人,忠厚老师,父母早亡,兄嫂一起生活,和老牛是好伙伴,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。

织女:故事的女主角,是织女星的女神,传说中是一说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(另一说法为一位天帝的孙女),职责是编织云彩,是纺织业者,同时是情侣、妇女、儿童的保护神。在一次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时,于河中洗澡,与牛郎相识,二人互生情意,后来织女偷偷下凡做了牛郎的妻子。

王母娘娘:故事中的反面角色,得知织女私自下凡后,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,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,恩爱夫妻被拆散

乞巧最初指什么

(216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