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纲五常的意思 三纲五常,是什么意思

三纲五常的意思 三纲五常,是什么意思

三纲五常,是什么意思

三纲:指父为子纲、君为臣纲、夫为妻纲。五常: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泛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。三纲五常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周因于殷礼;所损益可知也。”

何晏集解:“马融曰:‘所因;谓三纲五常也。’”

三纲五常的意思

三纲五常五伦八德是什么意思

古人发扬传播留下了很多文化智慧,至今都在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。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中听到三纲五常,五伦八德,那么你知道多少呢?现在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。

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指: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;五常是指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五伦八德中的五伦是指:五伦是指父子有亲、长幼有序、夫妇有别、君臣有义、朋友有信;八德是指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。

三纲五常的意思

三纲五常分别具体指什么内容

三纲指父为子纲、君为臣纲、夫为妻纲。

五常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具体解释:

“三纲”要求为臣、为子、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、父、夫,同时也要求君、父、夫为臣、子、妻作出表率。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。

君臣之间,要以君为主,君主要对臣子负责任,做出榜样,臣子要服从君主,如果君主昏庸无道,臣子便可弃暗投明;父子之间,要以父亲为主,父亲要为儿子负责任,做出表率,儿子要听从父亲的,如果父亲不仁,儿子也可远奔他乡;夫妇之间,丈夫为一家之主,要负起责任,做出表率 ,妻子要随顺丈夫,但丈夫要是不走正路,妻子也可改嫁。

仁:仁为道之心。就是博爱,仁慈。孟子说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把自己对亲人的爱推广及人就是仁。

义:义为道之动。义者宜也。合乎道德规范的言语行为就是义。仁如果说是道德观念的话,义就是这种道德观念的具体执行,仁和义一般并用为道德的代表,所谓“仁至义尽”。

礼:礼为道之用。礼是为了约束和规范道德而制定的基本的生活礼仪和准则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你这个道德从哪里表现出来,总不能光靠嘴吧?

智:就是智慧。没有智慧的人只会自私自利,只有有智慧的人才会真正懂得仁的意义,才会去践行仁道。

信:就是诚信,讲信用,不虚伪。信近于义,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,也是立国、立人之本,这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基本美德。。

三纲五常的意思

三纲五常八目指的是什么

三纲五常最早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,他提出了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。战国中期孟子又进一步提出"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的"五伦”道德规范。后来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按照他们的大道,对五伦观念进一步发挥,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。

三纲指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要求为臣、为子、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君、父、夫,同时也要求君、父、夫为臣、子、妻作出榜样。五常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意思是仁爱、忠义、礼和、睿智、诚信,作为做人的起码道德标准。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,影响了中国人2000多年,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、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。

三纲领:

明德、新民、至善;

八条目:

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

三纲领八条目,中国宋、明时期理学家对《礼记·大学》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。

朱熹在他所著的《大学章句》中,把《大学》提出的“明明德”、“亲民”、“止于至善”三者称为“大学之纲领”,把“格物”、“致知”、“诚意”、“正心”、“修身”、“齐家”、“治国”、“平天下”八项称为“大学之条目”。

后人称之为“三纲领八条目”,简称“三纲八目”。

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。

《大学》本身对“格物”、“致知”未作解释,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,于是补撰《格物致知传》一章,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,给《大学》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。

此后,在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,以及理学家和反理学的思想家之间,围绕“格物致知”问题展开了争论,在客观上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,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史。

《大学》分“经”、“传”两部分:“经”指的是道、根本、原则和规律;“传”则用以诠释“经”的。大学的经文名为“大学之道”,其内容有“三纲八目”之分。“纲”是大纲、纲领,指主要的部分;“目”是细目,大项中再分的小项;纲目即大纲和细目,古有“纲举目张”一说。《大学》“三纲”指明明德、亲民和止于至善。“八目”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  大学之道,总有“三纲”,共分三步:首先是了解明德的修养,完善自我;然后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为民服务;最后达到圆满的至善境界。“八目”中格物、致知是求取知识,诚心、正意、修身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功夫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则是事功,做一番事业,为人民立功,实现人生价值,达到人生目标。格物、致知、诚心、正意、修身是明明德的过程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则是亲民、止于至善的路径。

  从格物到正心属“内明”之学,“内明”修养达到了明德的境界,由此“外用”于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“外用”须从修身做起,故修身是内明外用之间关键,其实,八目中“修身”是根本,前四目是“修身”的方法,后三目是“修身”的目的,是故《大学》有云: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

  修身之外,齐家,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也极为重要。历史上即使是开国之君的帝王之家,同样由于夫妻之情,儿女之爱而每每出事,大权旁落,甚至亡国亡君,很足以引起我们警觉。千古一帝秦始皇,儿子不肖,二世而亡;汉高祖刘邦死后,吕后专权,几乎夺走了刘家的天下;唐高祖李渊三皇子明争暗斗,导致兄弟相残玄武门;宋太祖赵匡胤有弟赵光义,是否被他害死,至今是烛光斧影,千古之谜;清朝第一帝康熙皇帝,也有众阿哥火拼争皇位之举。故而修身、齐家实是治国、平天下不可或缺的两大前提。

  “八目”常被简化为“修齐治平”四字。“修齐治平” 乃儒家入世的代表思想,是历来儒家的人生抱负,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。

  但做到这点绝非易事,即以孔夫子本人而言,他也曾有志仕途,报国为民,54岁前致力于鲁国政治而壮志未酬。后遂周游宋、郑、陈、卫、蔡、楚等国,希望以所学匡扶天下。“累累若丧家之犬”,“席不暇暖”,屡受侮辱,直至追杀,14年颠沛流离,居无定所。终于道不得行,无功而返。孔子68岁回归故里,潜心蓍述,教授门徒,73岁赍志而殁。生前未得志,身后却获殊荣,被历代君王尊为“至圣先师”。他的学识思想流传至今,历久弥新。

  孔子逝世107年之后,又有一位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,世称为“亚圣”的孟子(名轲)出世。他矢志传承和积极宣扬“八目”,追求“修齐治平”之道。也像孔子一样,同游齐、宋、滕、薛、魏列国,宣传“仁义”思想,推行“仁政”观念。但在战国时代,你征我伐,“仁义”何用?“仁政”何为?孟子虽曾一度做过齐宣王的客卿,终不见用,退而依然走了孔子著书立说、教授学生的道路,他和学生把自己的学说整理成书,这就是流传至今的《孟子》。

三纲五常的意思

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含义

“三纲五常”、“仁义礼智信”是中国古代自西汉汉武帝始流传至晚清的封建道德观。“三纲五常”即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,强调长幼有序,以区别尊卑贵贱,从而维护社会秩序。

“仁义礼智信”中“仁”即“仁义”,认为我们应当坚守有差等的关爱他人;“义”强调我们做事应该讲义气,避免狡诈;“礼”强调我们做事应当遵守礼仪规范;“智”强调我们应当保持机智;“信”即强调诚信。

三纲五常的意思

(225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