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阳楼记范仲淹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故事

岳阳楼记范仲淹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故事

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故事

滕子京贬到了远离京城的岳州巴陵郡(今湖南省岳阳市)。

仕途受挫的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巴陵郡,到了巴陵郡后尽力为当地百姓办事造福,如扩建学校、修筑防洪长堤和重修岳阳楼等。

重修岳阳楼之后,滕子京给好友范仲淹写信请他作记,并随信附送了一幅《洞庭秋晚图》,供范仲淹参考。庆历六年(1046年)九月十四日的晚上,范仲淹把《洞庭秋晚图》张挂起来,开始凝神构思。他儿时曾游玩过洞庭湖,如今怀想起来,岳阳那一望无涯的洞庭湖。

范仲淹便写下了借楼写湖,凭湖抒怀,抒发了自己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”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爱国爱民之情怀,表现了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,同时也鼓励和安慰了一样遭贬的战友,留传至今的《岳阳楼记》。

不久,范仲淹的看图作文《岳阳楼记》送到了岳州巴陵郡,滕子京读罢大为感动,立即命人勒石刻碑以传之后世。文章最后那句格言——“先天下之忧而优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一直传到千年后的今天。

岳阳楼记范仲淹性格特点

范仲淹的性格有孝亲、仁民、直谏、俭廉、惜才等。


范仲淹人文性格之形成与涵养,涵摄了个人自身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重因素。


范仲淹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,进士及第,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,迎母归养,改回本名,历迁兴化县令、秘阁校理、陈州通判、苏州知州等职,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。康定元年(1040年),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,采取“屯田久守”方针,巩固西北边防。

岳阳楼记的地位

岳阳楼为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阳,岳阳古称“巴陵”,位于湖南省北部,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,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,“岳阳楼”匾额为郭沫若手书。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、韩愈、刘禹锡、白居易、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,留下名篇佳作,使岳阳楼名扬天下。

公元1045年,庆历四年春,滕子京重修岳阳楼,并请好友、文学家范仲淹作《岳阳楼记》,从此,岳阳楼闻名遐迩。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。

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。一、二楼各嵌有一副《岳阳楼记》雕屏,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

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写了多长时间

岳阳楼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(1046年10月17日)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。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,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,揭示了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古仁人之心,也表达了自己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爱国爱民情怀。

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,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、风雨阴晴和“迁客骚人”的“览物之情”结合起来写,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,扩大了文章的境界。

全文记叙、写景、抒情、议论融为一体,动静相生,明暗相衬,文词简约,音节和谐,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,成为杂记中的创新。

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诗句

《岳阳楼记》是范仲淹表达自己政治理想之作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成为后世政治家的理想抱负,诠释了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最高境界。

(152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