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老爱幼的故事 尊老爱幼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感人事例

尊老爱幼的故事 尊老爱幼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感人事例

尊老爱幼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感人事例

尊老爱幼,无论在哪个社会,哪个朝代,都会有很多的范例在感动着我们。

我们附近就有一位老太太,今年七十多岁了,身体不好,浑身哪都疼。可就是这样的身体,曾经照顾过一位老人,直到这个老人去世。

这个老人不是别人,是老太太的老公的哥哥,我们这称呼为大伯子,以下称呼大伯子?

老太太的大伯子一直单身,跟弟弟弟媳在一起生活,大伯子在床上瘫痪了七八年,炕吃炕拉的,弟媳总是不厌其烦的端尿端尿,有时半夜还要喂一次饭。

按说瘫痪病人的屋子里肯定臭气熏天的,可被这老太太收拾的根本闻不到病人的气味。

老太太的作为,大家都伸大拇指,没有一个人不说好的。

尊老爱幼,说着容易,可做起来就难了,照顾一天两天行,时间长了,谁都难保证坚持下去,正所谓,久病床前无孝子。

像老太太这样的好人还有很多,就不一一给大家说了,能以此教育人们,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。

尊老爱幼的故事

国外尊老爱幼的事例急

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,古人孟郊的一首诗—《游子吟》,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

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这首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,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。田世国是山东枣庄薛城区人,他不仅是一名好父亲,更是一名好儿子。2004年3月26日,阿诗玛接完弟弟打来的电话后,顿时脸大惊失色。在妻子的追问下,他才声音颤抖地说:“妈、妈被确诊为尿毒症,已经到了晚期!”当天晚上,田世国就往枣庄赶。下车后,他直奔医院,田世国从透析室出来后,立即奔向医生办公室。他决定把自己的肾献给母亲,给母亲进行肾移植。9月30日,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给这对母子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:医生先从年仅38岁的儿子身上摘取一个鲜活的肾脏,然后移植到身患绝症、年过花甲的母亲体内。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,延续母亲的生命,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。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事例呀,从一个年仅38岁的人取下一个鲜活的肾脏,就是为了他的那个患了尿毒症晚期的母亲。

尊老爱幼的故事

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

孝亲敬老的故事:

1、芦衣顺母

孔子有个弟子叫闵损,他生母早死,父亲娶了后妻,又生了两个儿子。继母经常虐待他,冬天,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,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“棉衣”。

一天,父亲出门,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,将绳子掉落在地上,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,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,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。父亲返回家,要休逐后妻。

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,说:“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,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。”父亲十分感动,就依了他。继母听说,悔恨知错,从此对待他如亲子。

2、亲尝汤药

刘恒,汉高祖和薄太后所生。高后八年(前180年)即帝位。他以仁孝之名,闻于天下,侍奉母亲从不懈怠。

母亲卧病三年,他常常目不交睫,衣不解带;母亲所服的汤药,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。

他在位24年,重德治,兴礼仪,注意发展农业,使西汉社会稳定,人丁兴旺,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,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“文景之治”。

仁孝临天下,巍巍冠百王。莫庭事贤母,汤药必亲尝。

3、埋儿奉母

汉朝有个叫郭巨的人,原本家道殷实。父亲死后,他把家产分作两份,给了两个弟弟,自己独取母亲供养,对母极孝。

后家境逐渐贫困,妻子生一男孩,郭巨担心,养这个孩子,必然影响供养母亲,遂和妻子商议:“儿子可以再有,母亲死了不能复活,不如埋掉儿子,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”。

当他们挖坑时,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,上书“天赐郭巨,官不得取,民不得夺”。夫妻得到黄金,回家孝敬母亲,并得以兼养孩子。

郭巨思供给,埋儿愿母存。黄金天所赐,光彩照寒门。

4、卧冰求鲤

王祥,琅琊人,生母早丧,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,使他失去父爱。父母患病,他衣不解带侍候,继母想吃活鲤鱼。

适值天寒地冻,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,冰忽然自行融化,跃出两条鲤鱼。继母食后,果然病愈。王祥隐居二十余年,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、司空、太尉。

5、弃官寻母

朱寿昌,宋代天长人。七岁时,生母刘氏被嫡母(父亲的正妻)嫉妒,不得不改嫁他人。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。

神宗时,朱寿昌在朝做官,曾经刺血书写《金刚经》,行四方寻找生母,得到线索后,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,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。

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,母子欢聚,一起返回,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。

尊老爱幼的故事

尊老爱幼尊的什么老爱的什么幼

尊老爱幼,指尊敬长辈,爱护晚辈,形容人的品德良好。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,社会和谐,也是现代中国人的基本修养。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。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我们为有这样的传统感到自豪和骄傲。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。自古以来,有许许多多尊老爱幼的事例,如春风一样,感染着我们,打动着我们的心灵。

尊老爱幼的故事

圯桥拾履的故事

进履圯桥(进履圯桥)出自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载: 秦 末一老父,在 下邳 桥上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,命 张良 为他取鞋、穿鞋, 张良 见他年老,忍怒取鞋,跪着为他穿上。

老父又经再三考验,将《太公兵法》传授给 张良 ,使 张良 后来成为 刘邦 的军师。,后以“进履圯桥”称这一故事。亦用以称屈己尊老,求取教益。 元 周德清 《一枝花·遗张伯元》套曲:“大胸襟进履圯桥,壮游玩乘槎大海,老风波走马 章台 。”

明 屠隆 《彩毫记·夫妻玩赏》:“《索书》 黄石 ,进履圯桥时。”

尊老爱幼的故事

(181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